2014年,中國糖果市場曾上演一場引人矚目的資本交易——年銷售額高達20億元的國民奶糖品牌“金絲猴”,被其創始人趙啟三以27億元的價格整體出售給美國巧克力巨頭好時公司。這一交易在當時被視為國貨品牌國際化的里程碑,不料卻成為品牌跌宕命運的開端。
好時收購金絲猴后,未能有效整合這一中國特色品牌。由于文化差異、管理理念沖突及市場策略失誤,金絲猴的業績不升反降。渠道混亂、產品創新停滯、經銷商體系瓦解等問題接踵而至,導致品牌價值大幅縮水。短短三年后,好時便以2.7億元的“骨折價”將金絲猴資產賣回給以創始人趙啟三為首的國內收購團。
這場“高買低賣”的交易引發了業內對國貨品牌資本化的深度思考。一方面,它揭示了外資企業對中國市場及本土品牌認知的局限性;另一方面,也反映出部分國貨品牌在面臨資本誘惑時的戰略短視。金絲猴的案例提醒中國企業家:品牌不僅是資產,更是文化與市場信任的載體,任何資本運作都需以品牌長遠發展為前提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品牌易主期間,一則“金絲猴奶糖可治療狐臭”的謠言在網絡上不脛而走。盡管企業多次辟謠,稱產品僅作為食品銷售,但該傳聞仍對品牌形象造成負面影響。這也從側面反映出,在資本動蕩期,品牌管理一旦松懈,便容易滋生謠言,損害消費者信任。
如今,回歸國內資本懷抱的金絲猴正努力重振旗鼓,但其經歷已然成為中國商業教材中的經典案例:品牌的成功不僅在于一時交易價格,更在于持續的創新力、文化認同與市場深耕。
如若轉載,請注明出處:http://www.xygysl.com/product/246.html
更新時間:2025-11-12 14:45:59